领拓认证介绍,质量部门不仅要负责检验,还要管质量管理体系的其它过程,对产品质量不能全部依赖于检验。
凡出现产品质量问题,不能只向检验部门追究责任,而应向生产部门查找原因,向生产流程、管理过程查找原因。
宁愿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精力投入到质量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,而不愿意将丝毫的资源投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保持、改进和完善。
事前策划落实好,事中控制到位,不能只知事后追究不合格的责任。
片面依赖于事后依赖事后“救火”,使质量部门成为一个空衙门,把质量工程师当做质检员来使用。这种片面依赖于事后把关的现象普遍存在。
质量管理忽视科学的措施和方法最主要的表现为:完全依靠个人经验和喜好行事,以人为因素为主导,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,而抛开文件化和标准化的作业制度,不讲究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科学性、合理性。
因此,使用科学的措施和方法的质量管理,自然会有明显成效,事半功倍。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质量管理理念、工具和方法。
片面强调员工个人改进,而不注重质量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,忽视了系统环境对个人意识和能力的影响,没有认识到两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。主要表现有:但凡出现质量问题,只向员工个人追究责任,而不寻找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漏洞和缺陷。
创造员工提高改进意识和技能的条件,提供培训资源、管理制度保障和激励等改进的环境。
不能只知道埋头“发现问题-处理问题-再发现问题”的无穷恶性循环,并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员工个人素质的不足,只知追究员工的不合格责任,而应该从导致这些质量问题的管理体系系统漏洞和缺陷入手。
质量管理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,将属于管理体系系统本身漏洞和缺陷解决掉,进而实现整个品质系统的完善。
对不良质量现象只治标不治本,就好比治理环境污染,只清理污染物,而不去堵塞污染的源头,结果是永远忙于“污染-清理-再污染”的无尽循环。
对不合格,有纠正行动,更要有纠正措施,不仅要消除不合格现象本身,还要追溯到导致不合格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消除。
对导致不良质量现象原因,要追根溯源,不能尝浅辄止和仅仅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、浮在表面,找一些表面上的原因。
对涉及不可控客观因素的不良质量现象,应积极寻找自身可控的主观因素。
对不良质量现象治理有如对农作物除草,如果仅仅是把长在地表面上的草割掉,而不是斩草除根,草必然是“春风吹又生”。所以,对不良质量现象必须标本兼治。
片面依靠经验和直觉管理是一个较普遍的质量管理弊端,忽视可质量学的重要工具质量统计技术的应用。典型的情况有:对于质量情况,仅有一些主观概念和总体性笼统的评价,而没有准确、详尽基础数据说得清楚、说得准。
仅凭主观经验或感觉行事,对质量问题只有定性分析,没有量化的定量分析,凡事以“差不多”为判断标准。
设定质量目标不能只有笼统性的定性要求,要有可测量的量化数据指标。
安于现状,不思改进,认为质量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就无需担心质量问题了,这也是没有将持续改进过程落实到位,管理评审走过场,对顾客满意、体系运行、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搞形式,对数据分析、不合格控制、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应付了事,没有有效的质量监控制度。
导致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,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步伐。使得上述问题持续的出现。
在对供方的质量管理中,要树立与供方合作共赢的观念,“单赢”、“单边”的错误思维是损害供方质量的主要原因:对供方管理,“以包代管”或“以卡代管”,误认为“包”或“卡”就是管理。
没有认识到组织自身与供方之间是“合作共赢”关系,将供方视为下级、下属甚至下手,高高在上,颐气指使。
只强调组织自身盈利,而忽视供方的合理利益;只强调供方提高质量,而没有为供方提供合理、必要的协助和支持,以帮助其提高质量。
“单赢”、“单边”的供方管理,必然导致供方的不合作、怨恨和抵触,自然损害到其质量,也就是损害组织自身的质量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主动的给供方伙伴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供方成长。
质量是所有部门、所有人的质量,而非仅仅是质量部门的“质量”。“质量”不是质量部门可以承担的,广义的质量不单是指产品的质量,更包括工作的质量、人的质量、部门的质量、体系的质量等,这是质量部门无法全部包办也不可能独力承担的。将所有“质量”都强加给质量部门的结果,只有是质量的全面失败。
最高管理者不能有效的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,对于企业和质量的理念是一个门外汉,没有公司的质量目标。不愿意在质量上面投入成本,这种“应付”的质量认识,使得质量人员不能在公司内部发挥职能。